習俗傳播: 沿著貿(mào)易線路
我國嚼食檳榔的歷史較早,東漢楊孚的《異物志》就記載了檳榔的嚼食方法。晉代嵇含《南方草木狀》亦云:交廣(嶺南與越南)人“以(檳榔)為貴,婚族客,必先進,若邂逅,不設(shè)(檳榔),用相嫌恨?!边@說明,最晚到晉代嶺南地區(qū)就已開始嚼食檳榔。
“嚼食檳榔的習俗快速傳播當在宋代?!惫暡ㄅe例說,當時的廣州“不以貧富長幼男女,自朝至暮,寧不食飯,唯嗜檳榔?!贝藭r,福建的泉州、廣南西路和云南等地,嚼食檳榔的習氣亦相當興盛。
明代以后,嚼食檳榔的習俗從廣東(含海南)逐步向外擴展,東至福建省的泉州府、漳州府, 西達廣西的桂林府、 潯州府(貴港市)、柳州府,甚至是云南元江、騰沖地區(qū)也有嚼食檳榔習俗。這些城市,都處于海上絲綢之路或者珠江水系、元江的貿(mào)易線路上,或者茶馬古道上。
隨著檳榔貿(mào)易的發(fā)展,到了清代,不僅在嶺南地區(qū)有嚼食檳榔習俗,沿著連接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的人工運河靈渠貿(mào)易路線北上,湖南的長沙、湘潭等地已有咀嚼檳榔的習俗。更有甚者,在北京城“士大夫往往耽之,竟日細嚼,唇搖齒轉(zhuǎn)”。成書于清初的《紅樓夢》第64回寫道:“賈璉因見二姐兒手里拿著一條拴著荷包的絹子擺弄,便搭訕著, 往腰里摸了摸,說道:檳榔荷包也忘記帶來了,妹妹有檳榔,嘗我一口吃。二姐道:檳榔倒有,就只是我的檳榔從來不給人吃?!庇纱丝梢?, 檳榔當時儼然成為大都會貴族時尚嗜好品。
而此時,宋明時期嚼食檳榔風氣盛行福建地區(qū)已不見被記載。但隨著大批閩粵移民涌入臺灣,臺灣島咀嚼檳榔之風日漸興盛。具體而言, 廣東嚼食檳榔的習俗分布點多集中于廣州府、肇慶府和瓊州府(海南)。廣西南部嚼食檳榔的習俗分布點要遠比北部多,西北地區(qū)最少。云南嚼食檳榔習俗比較集中,即在滇南的元江、臨安府、廣南府及西部的永昌府和騰越廳,其它地方則較稀少。
郭聲波認為,影響檳榔傳播的因素中,產(chǎn)地、交通、人口流動是重要原因。例如,檳榔商販的流動可刺激嚼食檳榔習俗的傳播。嘉慶《湘潭縣志》記載,檳榔為廣商(廣東、海南的商人)在湘潭的大宗貨物,廣商的檳榔鋪“五步一桌子賣之,合面相向,計每桌日得百錢之利”。大量檳榔商販的涌入,給當?shù)鼐用竦娜粘I町a(chǎn)生巨大影響,湖南嚼食檳榔習俗的興起與此不無關(guān)系。